北京中学2017•夏•青海甘肃科学探索游学之旅(三)
来源:本网 时间:2017-08-08 10:36
北京中学青海-甘肃科学探索之旅已进入行程第5天,同学们来到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的鸟岛,在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专家的带领下,开展动物学、植物学研究。伴着层层细浪拍打湖岸,同学们来到美丽的鸬鹚岛,通过观察、拍摄,认识了鸬鹚、棕头鸥、渔鸥、斑头雁等鸟类,还发现了几只娇小玲珑的红脚鹬。随后,大家分组进行对植物的辨识,每个组都有一位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湖边的缓坡上,同学们挑选着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植物进行观察,学习并分析该种植物的特征,用笔画出植物的形态。研究的间隙,同学们来到湖边嬉戏,湖面上时时传来清脆的笑声。


素蓝

范欣馨


离开海北,奔向远方风景如画。

在车上浮醉近六个小时,懒洋洋的,浑身舒坦。不知青海湖是怎样的,我想。或许是由茶卡盐湖的颜色,天空的性情,和海的壮阔融化成的美丽。因为,据说那是中国第一湖。除此之外,我想不出它还能有什么魅力,能够把洞庭湖,鄱阳湖给比下去。

在老师的提醒下轻轻掀开车帘。那一瞬间的淡雅素色,赏心悦目----无需言语,答案就藏在这素中。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它把古人的诗完美诠释,只用一味蓝。

下了车静静观察时,青海湖的容貌愈加姣好。

素,净,雅,淡。这四个字用在它身上极佳,如一幅水墨画,与草原相斥相吸,各守一方。素,只有蓝色在浅淡之间交融,如深山的禅宗,守心如一,简单而简约;净,它清清淡淡,毫无杂质,仿佛上天对它极为眷顾,不肯用一丝笔墨污染了它;雅,水天一色,端庄大方,它有海的全部特性,却独独少了海的狂躁,它有湖的全部美丽,却独独缺了湖的死寂。如在江南的烟雨中,撑油纸伞的清纯少女,回眸一笑,朦胧典雅;淡,青海湖没有一点绚丽繁华的沉重色彩,全都是微微抹上的一些水墨,晕染开,晕染开,晕成一片缠绵悱恻的清明。

湖畔游人很少。听完介绍后,我们便在湖边描绘花草。轻松在世界蔓延,漫成阵晚风拂过面颊,一笔一笔,画下一种宁静,一种傲然。花草种类很多,我仅是绘下了三种。一种独特的白色铃铛花很少见到,颜色也是淡淡的,但从中彷佛可以窥看见整个宇宙的兴衰哀亡。它独树一帜,铃铛样的花里带着似卷曲的宽带面样的花蕊,美得不像话。像春天未融的雪,在夏季绽放。

手伸进碧波中,等待风将一层层的细浪吹过手腕。水有些暖,想来是如山中高士般纯净的心种下的阳光。很久没有这样闲适过了。

飞鸟掠过,无痕无际。

我想象着飞云过尽,只余下一片天空渐渐沉入湖底的样子;目所及处,全是蓝色,我裹在那片蓝色中,似烟云过眼般散去。我是蓝色,无穷无尽的蓝色……

原来有种颜色叫素蓝。


湖泊之美

王一


水,乃生命之源,许许多多的生命都是从水源旁诞生,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都是由此演变而来。而青海湖,便是这样一片寂静的发源地,它孕育了无数的生命,镇守着一方清澈的水域,也守护着青海这样一片净土,一片生机勃勃的气息。

在长途跋涉了6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了那美名在外的青海湖。我以前总认为水,只是单纯的一片蓝色,虽然能孕育生命,但却只是麻木付出,没有思想与生机。但第一次游览九寨沟时,它改变了我的想法。那里的水秀美多姿,五彩斑斓,仿佛沾染了仙气一般。而这次游览青海湖,便是第二次。

青海湖的水,与九寨沟不同,它是灵动的,是飘逸的,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在一片广阔的天地中,只有它与天空于此永恒,水倒映着蓝天,蓝天照耀着水,二者不分你我,两种不同程度的蓝色在彼此交融,这一刻整个世界仿佛都处在一片蓝色之中,纯真而美好。

青海湖又仿佛像一个年幼的孩子,稚气未脱,在一片属于自己的地方自由狂奔着,玩闹着。时不时溅起一朵朵浪花,时不时波浪冲击着磐石,时不时与飞过的候鸟嬉戏,玩心十足。同样,我们的到来也激起了它的趣味,广阔的湖水显得更加灵动。从这一侧看,湖水在太阳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从那一侧瞧,湖水冲击着礁石,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我们在这里玩得不亦乐乎,欢声笑语中打着水漂,细心观察中记录着湖畔边的花卉,真是收获颇丰。

而最让我感到奇妙的,还是青海湖上的候鸟们。它们本翱翔于天际,却也被这里的美丽风光所吸引,将这里作为它们的生存之地,每逢5-6月这里便成为了它们的狂欢之地,一个个新生命在此诞生,增添着一种独特的生机。可能每逢这个时刻湖泊也会十分开心吧,它仿佛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看着一代代候鸟的到来与离去,也同样看着一个个新生命的孕育与诞生,每当自然多一份生机之时,它也会多一份快乐吧。

一个湖泊,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千万年前如此,如今亦是如此……望这片清澈之水能永存于世,将它的所见所闻一代代传递下去,也将它的童真与深邃一代代的延续下去。

 

青海湖畔的思考

周嘉琦


我们又上路了。

一路上,我们翻山越岭,时而行驶在颠簸的土路上,盘山而下;时而行驶在流畅的柏油马路上,疾驰前行。路两旁,偶尔会有悠闲的牦牛和山羊,与世无争,专注地吃着地上的草。连绵的山脉,覆盖着一片绿色,夹杂着各色花朵,远望无边。世界上仿佛只剩下这种安详的景色。在这种安详的环境中,我逐渐进入梦乡。

今天的目的地是闻名遐迩的青海湖。即使对于完全不了解青海的我,也多少听过青海湖。不知是谁说过,青海没有了青海湖,就像北京没有了故宫,失去灵魂了。于是乎,我就一直好奇,青海湖到底是何方神圣,终于,今天真正踏到青海湖的岸边,面对无边的青海湖,由衷地感叹,名不虚传!

只有站在青海湖畔,才能真正感受到青海湖的广阔。若是看不到最远端隐隐约约的山脉,我可能真的会以为这是一片没有边际的海洋。水无比清澈,甚至能看到水中游动的鱼。水面上漂浮着几只白色的鸟,不仅不害怕人类,反而向人类展示着自己洁白的羽毛,突然飞起又突然落在水面上。景色虽算不上顶级优美,但也会令人心旷神怡。

清风徐来,不仅仅吹动了湖边的草,也吹动了我的心。面对这片广大的水域,人总是会有一种归属感,总会觉得,很久很久以前,自己的祖先也在这片苍穹下,如同我现在一般注视着这片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生物与生物和谐相处,只有必要的狩猎,并没有大面积的捕杀。自然一直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不会有因智力进化而称霸一方的生物,也不会有被追杀的珍稀物种。思绪回到现在,还是在这片湖岸,我看到的仅仅是被围起来的景区和只有靠着生活在无人偷猎的保护区中才能传宗接代的动物。人的飞速发展真的是一件“无害”的事吗?我们的发展究竟是踩在多少灭绝物种之上的呢?

面对这广阔的青海湖,心中思绪万千。不知是应该惋惜于惨死在人类之手的鸟类,还是应该庆幸如今人们终于有了保护它们的意识。我更倾向于后者。虽然思绪能不顾时间地向过去跳跃,可我们总不能逆流而上,回到曾经的日子。面对灭绝的物种,我们无能为力。但面对濒危的物种,即使仅仅剩下最后一只,我们也要尽力让它能在地球上安然度过最后的日子。


蛋岛·高原秃鹫·盘羊

秘子涵


经历了五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了鸟岛。一下车便迎面吹来清风,感觉清爽极了。大家坐上电瓶车直奔蛋岛,约莫十分钟就到了。从远处望去,蛋岛似乎没什么特别,只是一条观鸟长廊蜿蜿蜒蜒盘踞在上面罢了。

走进观鸟长廊。首先了解到鸟岛和蛋岛的来由——当每年的迁徙期一至,鸟岛上便处处是棕头鸥、斑头雁或鱼鸥鸬鹚等鸟类。而繁殖期一到,蛋岛上又处处是蕴含着新生命的鸟蛋,所以“就地取材”也好辨认,直接就取了鸟岛和蛋岛之名。

往前稍稍走些,了解到鸟岛和蛋岛的发展历史。从土丘标本上的鱼碎骨便可以看出,在元末明初便有大量水汇集在青海湖。问过李教授后得知,青海湖、鸟岛已有至少五百万年的历史了。通过地壳运动和各种演变,由洼地期到地堑期,再从地堑期到河湖并存期,一直到最后的收缩期,青海湖被历史沧桑抹去了棱角,已经融入到人类璀璨的自然文化结晶中。

没多久,一幅幅夺目的摄影作品吸引着我们的眼球——鸟类、风景、豹子都在相片中诉说着它们的故事,展现着生命的意义和力量。

在这一片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海洋中,有几种动物却令我深思,其中包括一种被一直赋予“凶猛”二字的鸟儿。

高原秃鹫常年生活在高原天空上,曾经人们有特殊的“天葬”习俗,高原秃鹫这种喜好腐肉的鸟儿便理所当然成为了“清道夫”。但最近人们渐渐改变着生死概念,也改变了过去的习俗,高原秃鹫失去了食物来源,背负了更多生存压力,而如今的人们经济思想又发展迅速,一些死去动物的尸体,也会再处理加工,或是卖皮毛,或是制成骨骼标本,原本就被影响的高原秃鹫最后一条生路也被封死,高原秃鹫变成了人类发展理所应当的牺牲品。

其次的一种动物更加具有悲剧色彩,它们本是种群很丰富,个数蛮多的动物,却在多方面压迫下变成了数量珍惜的国家保护动物,曾经每天躲避着各种追捕,在“国家保护”几个字眼下终于不用再担惊受怕,这种动物的名字叫盘羊。

盘羊在以前数量并不少,直到人类走进了它们的世界。盘羊身上有着大量肉类和昂贵的羊角,在当时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里,无疑是人类捕捉的重点对象。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盘羊的数量剧减,而它们又是豹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所以在人类和豹类双重压迫下,盘羊没过多久便成了濒临灭绝的物种。

这两个物种的濒临灭绝都是人类对生存渴望的借口。

高原秃鹫在人类以前的习俗中安然生存,而人类的突然改变使得它措手不及,本来人类和高原秃鹫已经铸成的一种关系链,一下子便被改变了,人们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习俗,更是一种对自然选择的破坏。即使人类的习俗改变突然破坏了高原秃鹫的生存空间,但毕竟高原秃鹫也是一种猛禽,也能自己寻找到食物;但人们又再一次破坏平衡,把自己没有介入的自然空间占为己有,把高原猛禽逼到绝境。而盘羊则是另一个借口,我们口口声声喊着“平等”的口号,但又做着对其他生命不平等的事——大量捕捉盘羊,虽然捕猎是食物链顶端可以做的,但人类的捕捉泛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盘羊角,这是人类所谓的艺术,就是凌驾在更加弱小生物死亡上的艺术,表面上看起来好看的羊角被摘取,实际上盘羊灵魂也被人类所扼杀。在“保护动物”的名号和法律的压迫下,人们才逐渐放弃了这种动物,但又会将矛头转向哪里?

我也不知道。


 

 

普氏原羚

曹林


伴随着叫早的铃声,我们睁开朦胧的睡眼。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地拖着重如泰山的行李,离开了海北研究所,前去青海湖鸟岛。

在鸟岛,我们欣赏了各大摄影师在青海湖拍摄的作品,其中有人文景观,也有自然风光,还有的是在青海湖生存的动物们。其中有一张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令我印象深刻--《普氏原羚》。那张照片是摄影师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与心思去拍摄的照片。鸟岛种群位于青海湖鸟岛附近的荒漠草原中,面积约75平方公里,由于牧场围栏使普氏原羚的活动和觅食受到了限制,而狼的捕食则使普氏原羚种群的恢复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一种群仅存19-22只。

湖东种群位于青海湖的东北边,面积约890平方公里。由于栖息面积较大,草场围栏密度也较小,活动空间较其他两个种群大,是数量最多的一个种群,约有120只(2000年的调查显示,该种群可能仅剩60-80只)。迫于人类放牧活动的干扰,原来生活于典型草原区的普氏原羚不得不迁入沙漠、草地的生态交错带。当家畜转入夏季牧场,沙漠中的普氏原羚会重新深入冬季牧场草原采食,当不得不和家畜共享食物源时,为了避开牲畜放牧的干扰,普氏原羚只得在傍晚和天黑后采食,而由于狼也在夜间活动,避过了牲畜的普氏原羚却增加了与狼遭遇的机会。狼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是普氏原羚的主要天敌。据调查,狼猎杀的动物多为老年和幼年个体,在被狼捕食的普氏原羚残骸中,80%为普氏原羚幼体。专家分析,狼对普氏原羚幼体的猎杀将极度危害普氏原羚种群的生存,在这种捕食压力下,普氏原羚将在50-100年内灭绝。

除了这两处有普氏原羚生存,在青海湖地区还有几处有普氏原羚的活动。但数量已经极其稀少。现在全国只有青海湖地区有普氏原羚活动,其他地区的原羚在受到天敌威胁和人类捕杀以及对环境的破坏中,已经渐渐消失。在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也已经不足400只了,比大熊猫还稀少!

普氏原羚变成了濒危动物,大家心里有了一丝震撼。如果这种原羚仅仅只受到天敌对它的威胁,它的现状可能就不是这么悲惨。人类对它们生存空间的压缩、对它们生存环境的破坏,无节制地恶意捕杀,加速了它们的濒危程度,也间接使得一些以普氏原羚为食物的动物,由于没有食物而数量减少。希望我们人类去做有利地球环境的事,不要影响其他生物的生活。


“人间仙境”——青海湖

于好


来到青海,不来看看青海湖怎么能行,说它是“人间仙境”,它还真配得上这样的美誉,鸟岛,三块石,海心岛等等,无一不牵动着游客的目光。这次我们有幸来参观青海湖和这里的鸟岛,用心感受上天赐给我们的这样充满魅力的美景,享受徐徐吹来的微风,由衷发出赞叹,心,也向往着这样一片净土..

阳光洋洋洒洒照在湖面上,闪耀着,天映衬着水,水倒映着天,蓝得舒服,让人看着也舒服。波光粼粼的湖水上有些许鸟儿自由自在地嬉戏,又给这蓝带来一丝活泼,时不时拨弄两下水,时不时飞出去游玩一圈,它们在蓝天上翱翔的背影便成了青海湖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安然自得地梳理自己的羽毛,悠闲地在湖面上游来游去,这样的环境让人享受,这样安宁惬意的生活也让人向往。这微风,这湖水,这群可爱的鸟儿,宁静中充满生机,平淡却又令人感到壮观。去到青海湖的人们啊..烦恼一定都被这温柔的微风带走了吧?也是不是在跟着鸟儿一块玩耍?站在湖水面前,被清水洗涤的心灵,感到的一定是无比轻松惬意,此刻一定是无限的享受,在这里也一定有着美好的回忆吧。

在鸟岛,心情也被在天中自由飞翔的鸟儿们带活泼了。欣赏着美妙的摄影作品,欣赏动物世界中各种各样的千姿百态的生灵,心似乎也为之所牵动,一个个机灵的小脑袋,一个个风驰电掣的身姿,虽然是照片,但隔着相框,我们也还是能清晰的感受到小动物们的活泼好动,机灵可爱。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鸟岛中的鸬鹚岛。老师说,我们这次很幸运还能看见这么多留鸟,一般情况下,很多鸟前几个月就该飞走了。鸬鹚翱翔在蓝天中,交织出一副美丽的图画;划过水面,激起一层层荡漾的波纹,好动的身影,生机勃勃的鸬鹚岛,看着让人赏心悦目。看鸟儿们那样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生活着,鸟岛,一定是它们的天堂吧,要不怎么会这么喜欢这里呢..虽然有些遗憾错过了最美的时间,但从这些鸬鹚身上,我看到了自然界的纯真美好。

魅力的青海湖,给人带来无限遐想,让人们感到无限的放松;生机勃勃的鸟岛,又是不一样的景象,活泼,生动。在这里的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享受,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属于我们心底的纯净与美好.

 

观察记录鸟岛的青甘韭

高宜帆


今天我们去了鸟岛,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就是找一种最喜欢的花进行观察并填好观察记录单。

一开始,老师告诉我们要找一种自己最喜欢的花,还不要与别人重复。我首先找到了一种花,老师说那种与其他人的重复了,我有些沮丧,但也很快就又充满了干劲,继续努力地找着花。突然,我发现了一种花遍地都是,还很好看,是紫色的,我第一眼就觉得它真的好美啊,是我喜欢的那种紫色。这紫色并不十分妖艳,也不过于淡漠,虽然它一点也不耀眼,但却有一种清高的气质。老师说它叫青甘韭。

我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观察旁边的青甘韭,比对着老师给我的手册一点一点看。有的时候,我觉得青甘韭的叶子像这个图,但又有点像那个图,不知道该记录哪个,我就想是自己观察得不细致,一定要近看不可远观,有歧义的一定要再看,看到能确定一个答案为止。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就像“找不同”一样,我就是在玩一种新型的“找不同”。我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做科研一点马虎不得!我很快就记录完了,但觉得记录里面最难的就是画下花的样子,我打了好几遍稿都不成功,不是变形了就是画错了。我有些气馁了,但给自己鼓劲:做科研怎么可以半途放弃呢?在我一遍一遍观察下,终于找到了窍门,几次修改,越来越像!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种不知该怎么解释的兴奋,也许那就是成就感吧,毕竟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达成了目标。

我好喜欢观察记录青甘韭这个活动,只因我在里面努力了一把呢。

 

 

青海湖与我

杨紫陌


“青海”本身就是个浪漫至极的名字,而它的得名,正是因为青海湖。今天,我终于来到了这片让我日思夜梦的青色的海,踏足它中央的小岛,与鸟儿和花卉打个交道。

青海湖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淡雅而广阔。它并非像一些湖泊那样空灵,凄凉遥远,而是能让你实实在在感受到它的存在,这也正是我喜爱它的地方。湖水有些薄荷绿,有些青灰,甚至因为湖底的沙地而浮现出浅浅的紫色。远方的山脉因距离若隐若现,与天空融为一体。我站在湖边,像是在看一幅画,又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就在画中。它沉稳、踏实、不动声色,亲和地迎接着每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任何人都可以站在湖边,亲手触碰这片美丽的“海”。

一下午我的身体状况都不是特别好,鼻炎发作,做什么事情也无精打采。但当我看到那片紫色的、随风飘动的韭花,我拼命打起精神,不愿辜负这一趟。我绘制的是一朵甘青铁线莲,花开过后,白色的,长长的柔毛垂下,如流苏一般;摸起来像动物毛发,看上去像是放大版的蒲公英。

我蹲在青海湖畔,凉风吹过,头套把脸遮得严严实实,鼻子开始发痒,我想,大概是要撑不住了。双手拿着板夹和笔无处安放,手忙脚乱地全部扔在地上后,从兜里掏出纸巾,又从包里拿出矿泉水。把一切放回原位,看着扔在地上的研究笔记,忽然无力再拿起它们。我拼命仰起头克制着喷嚏,看到的竟是那薄荷色的远方,是与云搅在一起的浅蓝色天空。

人们常说湖、海的最高境界与最美景像是“水天一色”。青海湖却是独树一帜的,它倔强,不愿老实地反射出天上的云,而是自己化作一个调色盘,把“淡与雅”演绎到了极致,就连天空和山脉在此刻,也是为了配合它而把自己变得浅浅的。

我看呆了,痴了。全然忘却了自己的难受,沉醉在这一番清雅美景中。于是我重拾纸笔,在青空下,展开又一场梦幻与迷醉的学习。

 

 

" type="hidden">
  • 分享到: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