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llengemyself, Never give up
黄彦清
I’ve never thought that one competition can thoroughly change my life.
Mathematical modeling was a relatively new concept until earlier this year, when my math teacher approached me with the IMMC competition, and asked me if I want to enter. I was a bit reluctant at first, but he sitantly agreed. As I was preparing for the IMMC Autumn contest, 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is was a perfect match — mathematical modeling requires skills in applied mathematics,computer science, graphic design, and essay writing — separate skills I’ve developed over the last 8 years of my life. It was a match made in heaven, and I was immediately drawn into this fascinating world.
After successfully advancing to the IMMC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March, and having the experience gained from IMMC Autumn and MCM, our three-person team had much more confidence and morale than before, and approached this brand-new challenge with grit and tenacity, unbeknownst of the problems ahead. During the first two days, we struggled with data collection, and couldn’t get a clear grip on the model we are supposed to build. We wanted to derive an empirical model, but sorting through the hundreds of variables in huge datasets proved quite a challenge. Simply put, we didn’t know where to start.
However,during the third day, a flash of insight came, and I came up with a novel method of solving the problem, reflecting a hospital’s inevitable mortality rate and avoidable mortality rate with mortality rates of common diseases and deaths from hospital operations. We also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of an old model (AHP) with our own, which can rank the hospitals in a matter of seconds.
Since the very first IMMC competition, we decided that we need to jump out of the basic questions given by the contest can develop something that can apply toreal-life situations. For this, we built a website that can help anyone findthe best hospitals around them. It was this that really made us stand outagainst the hundreds of competitors yearning for the big “O”.
These three challenges only made us thirsty for more, and we will definitely raise our bar and confront undergraduates next year. We also think that mathematical modeling is a culminati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skills needed for life, and it is a great platform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s a person and as a member of a team.
想到,做到
李宇森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商人和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的人之一,伊隆马斯克在拥有SolarCity,Tesla,SpaceX三家属于未来的公司的同时,也提出了包括Hyperloop在内的多个历来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项目。总结其成功,会发现是他那近乎于异想天开的想法和真正将这些白日梦付诸于实践的勇气才是成功的秘诀。最近,我对这一点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在2018五一假期之前,我们小组全体成员为了参加IMMC数学建模挑战赛国际赛答辩而来到了香港。我们在比赛来临前的焦虑和来到新城市的兴奋中度过了两天。在这期间,我们在以王总(化名)为代表的家长团的指导下不断的改进我们的展示,从手势到面部表情,我们演练和改进了一遍又一遍。
当审判日到来时,我们满怀着期待,在来自中国各地的25所学校代表队伍和评委老师面前第一个进行了答辩。我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但评委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却是我们的年龄。评委老师不相信这个东西是我们做的,我们也不太相信这个东西是我们做的。我们为这个比赛(中华赛和国际赛)的两个题目建造了四个模型。老实说,无论在第一题还是第二题的构建过程中,我都处于全程懵圈的状态,因为我无法相信我们几个中学生能够在短短的四天和五天内完成一个20页的,有一定质量的论文。尤其在我们的四个模型都可以认为是100%原创的(用我的话说是“无版权纠纷的”)的前提下,看着一篇曾经理解都费劲的论文在小组成员不断的添砖加瓦之下逐渐成型,我不得不惊叹于人类创造奇迹的能力。一周前当黄彦清告诉我们他根据我们的模型开发出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网站时,我曾认真地为他量了量体温,以确保他没有发烧。但最后,当网站真正摆在我们面前时,看着它那简约的风格,细腻的界面,以及近乎于傻瓜式的操作模式,我发现,没有做不到的,只有不敢做的。
想到,就去做,不然怎么能够创造奇迹?
感恩建模
王奕心
四月初,得知获得来带香港答辩的机会时,我们十分高兴;但因为我们都是第一次参与论文答辩,也查不到前几届的范例,我们有些摸不到头脑。
距离比赛还有10天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开始准备答辩。在学校里,只能挤出自习或是放学后的时间,来修改和熟悉答辩稿。那时我还并不是很清楚究竟该如何答辩,所以排练时总像是生硬的背诵。
答辩前一天的晚上,我们聚在一起,努力争取把答辩的效果做到最好。在老师和家长的建议下,眼神交流、声音、肢体动作、语言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我们是25支队伍中第一个答辩的,所以难免会有些紧张。答辩过程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经过多次的排练和老师家长的指导,我们在台前侃侃而谈。
其实答辩和建模一样,都是一个合作和学习的过程。团队协作是很重要的;队员之间好的讨论和交流必不可少,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比赛气氛。比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分歧,但经过讨论,我们总能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建模过程中,我学会了更多数学上的知识,也有综合能力上的培养和锻炼;建模的过程深深挖掘了我们的潜能,特别是自学能力的提高。答辩中,我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站在台上,讲出我们做出的成果。
回顾这几个月的参赛历程,我想凝聚成一个词,就是“感恩”。感谢一路同行,并肩作战的队友,让我体会到团队为了一个目标克服所有困难的力量,和优秀的人待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好;感谢学校老师给予我们的指导,提供封闭的比赛环境,轮流彻夜不眠地陪同我们;感谢建模比赛让我发现自己的潜能,几个通宵的不休不眠去码字,第一次见到凌晨的校园,虽然身体上极度疲惫,但内心依旧充盈着止不住的成就感。登上国际赛答辩的舞台,并不是巅峰,只是越过了一道山峰。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峰,更难的挑战等着我们,坚持不服输才能走到最后!
王奕心爸爸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并给出了舞台、表现的专业指导。
北中数学建模赴港比赛小记
赛前
IMMC是为中学生举办的国际数学建模比赛,这次大中华赛区有四百多支队伍参赛,入围了国际赛的127支队伍来自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最终进入答辩决赛的两岸四地共25支团队。我们一直很早就关注这项比赛,一是因为孩子喜欢数学,二是觉得高中生正是处在从小孩子向成人转变的时期,他们需要了解真实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果他们能热爱数学建模并尝试解决现实难题,那比起上网追星或打电子游戏可棒太多了。在建模笔试封闭的五天五夜里,小家伙们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最后一晚干了通宵。他们曾在同学中笑称,“你们见过凌晨四点的北中吗?”IMMC给孩子们的磨练让我们家长即心疼,更高兴自豪!
复赛现场答辩是在周五的上午,孩子们在周四的下午有机会到赛场去做一次彩排。我匆匆赶到现场的时候,三个小家伙刚刚准备开始演练。他们笔直的站在台上,目视前方上空,向机关枪扫射一样,在八分钟之内把自己演讲的内容,大声地朗诵了一遍。“非常棒”,我对孩子们说,“好消息是,你们对内容的把握非常熟悉。坏消息是,你们刚才做的是背诵,而不是课题答辩。一个好的课题答辩,要跟评委和观众有充分的交流。”
接下来,我把商业演讲中的几个小策略,和他们说了一下。首先,内容要结构化,像火车出站一样,分成几个明显的段落,一节车厢,一节车厢的发送出去。第二呢,演讲者和听众要有交流。这个交流要通过目光来实现,在会场上左中右找到三个点,轮流让自己的目光和这三个点上的人对视。第三,演讲者在和观众有了交流之后,还要建立起演讲声音和演讲画面之间的连接。也就是说,在一些关键的页面时,演讲人要通过手势,把自己的解说和屏幕上的文字绑定起来,引导听众来跟随你的思路。
小家伙们都冰雪聪明,很快就掌握了这些要点。晚饭后回到酒店,又在我们家长面前演练,还通过手机录像回放对比,很快就找到了那种和老师平等交流、探讨课题的感觉。
赛中
第二天的现场比赛,非常的正式,上午的13个学校的队伍聚集在现场,首先来了一次大陆、港台学生校服的大比拼。八位来自三地的教授、老师作为评委坐在第一排。北京中学是第一个上场的,在中场休息前,紧跟着还有上海、西安、香港等五所中学作了答辩,每队都是8分钟陈述,8分钟回答提问。
几个有意思的感触: 第一呢,在我们看的六支队伍里,北京中学的英语是全场最流利的。另外,我们也感受到了,从评委老师的角度来看,他们如何去判断一个数学建模的优劣。那就是首先考核,这个建模是否真的是由同学们自主来完成的,有没有哪是些他们自己不懂的内容就上来去讲。以及,对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进行边界条件的简化,和把数学模型变成方便的应用工具,这些都是他们关注的要点。
从这些方面来看,我觉得北京中学的课题,他们应用的4000家实际医院的数据量,是几个队伍中最多的。他们对数学模型中的算法简化,是比较新颖的。另外呢,他们能够去做成一个真实应用的app,这是上午队伍中所没有的。当然,这纯属“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从评委老师专业犀利而又友善的提问里我们也学到了很多分析问题的思路。而每个学校的同学们都是高手,各显神通,不知谁能真正解得真意。最终的结果要等到五六月才揭晓了。
第三个感受,就是我们每一个队伍中都可以明显的看到,有一位核心的队员,是引领整个课题和陈述的。那在这里面的有意思的是,一半队伍的主角是男生,另外一半队伍呢,是女生。这也就是时代的趋势,即使是在数学建模这样的理科活动中,女生也占半边天了。
赛后
比赛就是比赛,有付出也会有收获,有胜利也会有失败。我对这些孩子们最满意的地方是,他们非常认真的去投入这样的比赛,而在比赛的前后呢,没有额外的负担,就是非常的开心,找到了很多自己的乐趣。
黄彦清是这个队伍中的核心人物。比赛前突然发现做好的应用网站打不开了,就连夜编程重新调试。第二天他的课题的陈述,还是就好像是音乐剧的男主角一样,声情并茂,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李宇森是一个特别直率可爱的大男孩。这两天在从香港城市大学的赛场场到入住酒店,弯弯曲曲的二十多分钟山路上,他总是走在最前面,来给大家带路。到了路口,不知道往哪边走的时候他会说,”没关系,跟着我走吧,反正走错了算我的。”真是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王奕心这两天其实生病了,不停的在咳嗽,耳朵还发炎疼痛。可是即使吃着药,她还坚持早晚去做演练,当天的比赛落落大方,也发挥的非常的出色,让我们看到一个坚强乐观的小姑娘。
三个孩子在比赛的前后,品尝了香港的美食- 鸡蛋仔、咖喱鱼丸、龟苓膏,看了刚刚上映的电影复仇者联盟3,又专门去了哈利波特主题书店,花了两三个小时挑选了自己喜爱的小玩意。这些刚刚高一的孩子们,曾经拼了四天的时间,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去完成一个真实的医院评价数学建模研究。他们从北京来到香港,和不同地方的同龄人一起来PK,面对比他们年长三四十岁的教授专家,跟他们平等的探讨对话。比赛一结束,又像没事儿人一样,立刻放下了所有的负担,有说有笑的品尝美食,做鬼脸合影,结伴上路探索陌生的城市,专心致志地为自己和朋友们挑选小礼物。
这真是一趟认真又有趣的旅行。这也就是歌里唱的,青春年少是样样红吧。就算只是太匆匆,也还是羡煞了那些白头翁!
(供稿:周慧 编辑:梁潇)
- 分享到:
- 党建园地
- 更多内容>>
- 国际教育
- 更多内容>>
- 在线视频
- 更多内容>>
- 北京中学学生荣获北京市...
- 02-18
- 无体育不教育!北京中学...
- 01-04
- 北京电视台优秀报道
- 03-15
- 北京中学学子谈学会共处
- 07-07
- 北京中学2015-2016学年...
- 07-07
- 家校联盟
- 更多>>






